技術文章
更新時間:2025-09-26
點擊次數:77
文章由山東華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
在“雙碳"目標驅動下,我國能源系統正經歷從“源隨荷動"向“源網荷儲協同"的深刻變革。源-網-荷-儲仿真系統作為這一轉型的核心技術載體,通過四維聯動實現電力生產、傳輸、消費與存儲的動態平衡,成為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、保障系統穩定性的關鍵支撐。
源端:多能互補的“發電中樞"
系統集成火電、風電、光伏、水電等多元電源,通過構網型儲能技術(如鋰電、抽水蓄能)平滑新能源波動。使光儲聯合調度使連續31天全清潔能源供電成為可能,新能源滲透率做出突破。傳統火電通過靈活性改造,最小出力額定容量縮小,增強調峰能力。

網端:智能傳輸的“動脈網絡"
特高壓電網與分布式微網協同構建傳輸網絡。特高壓線路(如±800kV)實現跨區域資源優化配置,效率高;配電網通過電力電子設備支持分布式電源即插即用,耐受新能源滲透率。智能電網依托數字孿生技術實時監測電網狀態,故障響應速度提升,實現毫秒級故障隔離與自愈。
荷端:需求響應的“彈性載體"
工業、商業、居民負荷通過價格激勵機制實現需求響應。例如,用戶可通過峰谷套利節省電費;虛擬電廠聚合用戶負荷。柔性負荷(如空調、充電樁)可實時調節功率,工業可中斷負荷降出力,形成“負荷-電網"雙向互動。
儲端:動態平衡的“緩沖器"
電化學儲能、抽水蓄能、氫儲能等構成多時間尺度儲能體系。短時儲能(鋰電)應對秒級調頻,長時儲能(液流電池)解決日級調峰。

協同運行:智能調控的“大腦"
系統通過AI預測模型(誤差小)優化發電與負荷曲線,結合數字孿生平臺預演調控策略。例如,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的“源-網-荷-儲-數"系統,集成能量管理系統與虛擬電廠模塊,支持并網/孤網雙模式運行,實現秒級響應與碳交易仿真。
未來趨勢:數智融合與市場驅動
隨著“十五五"規劃推進,源網荷儲將向“系統融合"升級。氫儲能、5G+能源互聯網、區塊鏈電力交易等新技術加速落地,虛擬電廠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超500億元。政策方面,多地已試點“隔墻售電",推動源網荷儲從“園區試點"向“全域協同"擴展,2030年微電網覆蓋率或超60%。
源-網-荷-儲仿真系統通過打破環節壁壘,使電力系統從“被動適應"轉向“主動調控",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支撐,是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“答案"。